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9月3日起至9月30日,江宁区博物馆举行“泱泱汉风——仪征出土汉代文物精华展”,市民可免费观展。据悉,此次共展出仪征博物馆馆藏78件文物珍品,是2013年江苏省文物局巡回展活动之一。 据了解,展出的文物珍品有青铜器、玉石器、漆木器、釉陶器等。其中有一件“呆萌”模样的展品,长得像老虎,叫起来像狗,前腿处长着一双翅膀,它能上...
近日,吕梁市考古队在对离石区留子局社区进行文物考古调查勘探时,发现汉代砖墓1座、战国墓葬2座,以及新石器时代灰坑3处。 据悉,汉代砖墓的墓葬形制为南北向的砖筑单室墓,由墓道、墓门及墓室三部分组成。由于早期砖墓顶部坍塌,进水淤泥,故而随葬品和人骨多已不在原来位置。从随葬的陶井、陶灶、陶壶和陶罐4件器物的个体特征和组合关系推断,此墓属于东汉时期的墓葬。在汉代砖墓两侧,还发现2座战国时期的长方形竖穴土...
记者昨日从新郑市旅游和文物局获悉,近日,该局在配合新郑龙湖镇某置业公司建设工地进行文物勘探时,发现了一批汉代、清代时期古墓葬,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据了解,此次新发现的墓葬共11座,出土文物包括铜器、瓷器、陶器、铁器等20余件。其中,东汉时期的龙虎对峙镜,纹饰精美,雕刻精细,镜面高浮雕的龙虎图案栩栩如生。专业人士介绍说,此次出土的文物不仅客观反映了当时社会民众的生活状态,也为广大文物爱好者研究汉...
重庆石柱县西山村考古发掘成果显着,近日清理崖墓15座,其中包括罕见的镇墓兽壁画汉代墓葬。 重庆市文物考古所介绍,该崖墓群位于该县西沱镇西山村瓦屋组,本次发掘面积为800平方米,清理崖墓共15座,出土随葬品40余件,主要为青瓷器和陶器。 专家表示,崖墓,又称“仙从洞”,是古代人死后“升天成仙”的场所。该崖墓群初步分析为汉代至六朝时期,成横排并列,凿...
“汉代金堤”发掘现场 8月6日,记者从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该所考古人员在南水北调支线受水工程中的新乡县田庄段,发现一段汉代黄河大堤。 本次挖掘的汉代黄河大堤,共分为4个探方进行,总面积400平方米,大堤的横断面呈梯形,东北西南走向,顶层宽11米,高2.5米,共分为11个层次,并有汉宋两代的叠压关系,出土了汉宋两代文化包含物。 这段黄河大堤,当地老百姓一直称作...
为配合亭子口水库建设工程,今年上半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剑阁县闻溪乡对一处崖墓群进行了发掘,期间发现东汉时期的崖墓53座。据悉,这是广元地区一次性发掘数量最多的崖墓群。 考古人员介绍,这些崖墓主体分布在闻溪河西岸,在400余米的岩体上,自西北向东南密集分布57座。在河东岸之零散分布11座。 根据墓葬形制及器物特征,大体可将墓葬分为东汉、六朝两个时期。不过,由于这些墓葬多数已经受到破坏,部分...
当一排排赤身裸体的陶俑出土时,考古人员震惊了:这些只在汉代帝陵或高级大墓出土的陶俑,却出现在西安东元西路一考古工地上,是谁能拥有如此规格的陪葬品? 历时一年多的考古发掘,虽然诸多谜团还没有完全揭开,但至少是西汉列侯级别的大墓呈现在考古人员眼前,给考古人员带来惊喜。 发现一:墓室略大于西汉重臣张安世墓 2012年5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配合西安市石家街村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建设中发掘了一座...
7月26日至7月29日,河南省沁阳市文物工作队对在沁东商贸城建设工地发现的两座汉代砖室墓葬进行了抢救发掘,共清理出土铜钱、陶仓、陶壶、陶灶、陶鸡、陶猪圈等器物十多件。两座汉代墓葬的发现和发掘,不仅使地下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为研究汉代豫西北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尤其是丧葬习俗,提供了更为充足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为基建工程排除了地下隐患,确保了工程质量。
高古玉成为藏家纷纷追逐的目标,其价格在拍卖市场上也屡创新高。在众多屡创新高的高古玉中,又以汉代玉器的表现最为抢眼。因为汉代玉器制作呈集中化发展趋势,产生了不少宫廷及民间玉作坊,玉器的品种和数量超过以往任何朝代,其工艺和艺术水平达到历史最高,故而汉代玉器绝大多数具有相当高的收藏投资价值。 近年来玉器市场持续火爆,汉代玉器收藏之风已形成,虽然价格出现明显升温,但与国外相比,国内收藏仍属起步阶段,这就...
在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西北的黑水国遗址考古现场,考古工作者张良仁和陈国科的团队慢慢刮去表面尘土,一座土坯房的墙体逐渐露出真容。 “这个土坯是用模子脱出来的,然后一块块码成一条线,再一层层垒起来,形成墙体。”张良仁说,此前中国最早的土坯房发现于湖北省应城市,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黑水国遗址年代晚些,为公元前2100-1500年,但是土坯的做法与中亚相似,其技术可能来自于...
事实上,古人用来解渴的冷饮也没有现代这么讲究。对普通人而言,井水便是他们最好的“饮料”。如汉代人,夏天的主要饮料基本上是井水,时人认为“井之所尚,寒泉冽清”。现在大家流行喝矿泉水,似有汉人遗风。古人管热饮叫“汤”,冷水才叫“水”。汉代夏天已有比较讲究一点的饮料——蜜水,这是一种在...
记者从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文产办获悉,近日,施工人员在镇雄县五德镇杨柳湾村开山辟路时,挖掘出一些盆形金属器物残块。专家们考证发现,出土的釜、壶、盘、洗等4件文物均属于汉代青铜器。 7月13日上午,镇雄县宣传、文化、公安等部门人员赶到杨柳湾村,对文物发现地进行了妥善保护。云南省、昭通市文物考古专家赶到现场后,开展实地发掘和考古。当天下午,考古人员在长约10米的地埂子中陆续发掘出4件粘满泥土的金属器物...
发掘现场已拉起警戒,派专人值守。 发掘出土的壶、盘等文物 挖机挥舞着手臂开山辟路,突然,一个锈迹斑斑的盆形金属器物残块冒了出来,施工工人和当地村民一看,立即停止施工并电话联系相关专家进行考证。这是7月11日发生在昭通镇雄县五德镇杨柳湾村的情景。随着省、市、县三级文物专家的现场发掘和全面考证,很快揭开了这些文物的神秘面纱:所发掘出土的釜、壶、盘、洗等4件文物均属于在地...
日前,昌平区城南街道旧县村北京湾小区旁,农民工李连平与两名工友在挖电缆沟时在地下两米深处意外发现半个陶罐。几个人当即联系了昌平区博物馆,工作人员现场挖掘清理出两件完整的陶器。 两件陶器中一件为陶豆,高15.5厘米,腹径13.2厘米,底足有残。另一件为陶罐,高10.4厘米,腹径16厘米。 据了解,“豆”是古代一种盛放食物的食器,流行在商周以后,商周时期为青铜豆,汉代以后,...
工作人员展示汉代陶豆 摄/徐娜 近日,昌平区城南街道北京湾小区外,几名农民工在挖电缆沟时挖出两个陶器,今天上午,经昌平区博物馆工作人员鉴定,文物属于汉代。 记者今天在昌平区博物馆看到这两件陶器,其中一件为陶豆,高15.5厘米,腹径13.2厘米,底足有残。另一件为陶罐,高10.4厘米,腹径16厘米。两件文物保存都相当完好。 据介绍,前几天,农民工李连平与两名工友在北京湾小区挖电缆沟,在地下...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